全国城雕委要求我提供《五卅运动纪念碑》相关图片。在整理过程中发现这件始于1984年第一轮招投标,建成于1990年的作品,其整个建造过程正是中国现代艺术风起云涌的时期;当中国大多数艺术家在叱咤风云之时,我却默默地在祖国大地树起了一座纪念碑……
建立《五卅运动纪念碑》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总工会为了纪念八十多年前发生的震撼世界的“五卅惨案”,为了缅怀那些在共和国诞生前倒下的先烈,同时也为了憧憬美好的未来。 《五卅运动纪念碑》设计方案自1984年起,经过二轮设计竞赛,于198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为实施方案,经过4年多时间的深化设计和建造, 于1990年5月30日落成。作者是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家余积勇和上海园林设计院建筑师沈婷婷。 《五卅运动纪念碑》现树立在上海市中心南京路五卅广场内。不锈钢制造的主体雕塑高
主体雕塑是从“五卅”两字变化而来的,似鲲鹏展翅,似烈焰奔腾。放射状的外部形象,既不失其纪念性,又可以和南京路上的喧闹气氛结合起来。体块在急剧运动、穿插、碰撞,似乎在告诉人们八十多年前所发生的悲剧,也是八十多年前人们愤怒的呐喊和枪林弹雨的呼啸声。轻快昂扬的不锈钢材料,加强了体块在空间运动的节奏和速度,充分表达了纪念碑的主题。那些拔地而起急剧缩小的形体,气冲霄汉,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先烈英魂安息的圣洁之地,寄托着人们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景观设计采用了传统的格局,很巧妙地将三组形态各异的雕塑统一在圣洁、庄严的基座和墙体中。弧形浮雕墙的围合,在视觉上增加了主体雕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纪念碑的存在而得名的五卅广场,处于上海市中心零地标位置,具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
采用不锈钢材料是为了利用其材料形态在空间领域里的扩散作用,并加强了块状结构内含的能量和冲击力,形成一种深沉雄厚带有金属撞击的轰鸣,犹如一部钢铁构成的交响乐,仿佛使人置身于隆隆作响的历史的回声之中。
圆雕表现了千千万万个在黎明前倒下的先烈的缩影。那位满腔悲愤怀抱着倒下战友的身躯欲冲向前决一死战的战士,他在大声疾呼,似乎要告诉人们,千万别忘了这些在腥风血雨中战斗的勇士。铜质材料所具有的沉重的分量感,象征了历史的浓缩、积淀,加强了整件作品的悲剧性,体现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
《五卅运动纪念碑》题字由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同志题字
浮雕是对整个“五卅运动”的回顾。简练的几何形体,在复杂的结构关系中不断重复,加强了观众的印象,使整块浮雕形成一种纪念性的环境,一种悲壮的氛围。这些形体被溶入花岗石里,更是一种坚固的记载,一种永恒的证明。
《五卅运动纪念碑》碑文由原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同志撰写。
红旗导引着人民,人民在觉醒,在战斗,这是一首如歌如泣、气贯长虹的战歌。
这里有被穷困和生存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工人,有摩拳擦掌、紧握铁锤的愤怒人群。
这里有悲痛欲绝、呼天号地的妇人,有饥饿得趴在母亲身上的孩子,有振臂疾呼的学生,……
原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同志亲临《五卅运动纪念碑》泥塑放大现场指导工作 摄于1989年 前排上海市原文化局副局长杨振龙同志、原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同志、雕塑家余积勇同志, 后排原上海市油画雕塑院院长蒋昌一同志、原上海市油画雕塑院副院长周长江同志。
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沈柔坚同志与雕塑家余积勇同志探讨泥塑放大工作。
原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主任章永浩同志与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昌铭同志亲临泥塑放大现场指导工作。
参与泥塑放大的雕塑家有余积勇、严孟雄、赵志荣、唐世储、康勤福、陈妍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原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落成典礼上致词。
原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周渝生同志莅临现场指导工作。
《五卅运动纪念碑》于1987年荣获五卅运动纪念碑第二轮设计方案竞赛一等奖
《五卅运动纪念碑》于1994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
作者:雕塑家余积勇